一般是20里——30里就设一个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

汉代为在交通要道上隔几十里设一驿(一般为30里),唐代还有水驿宋代20里有歇马亭、递铺,60里有馆,明代每10里有急递铺。盛唐开元年间,全国设陆驿一千三百余所,水驿二百六十余所,水陆驿约七十余所。驿站遍布全国,每三十里一站。

驿站的起源

驿站简单讲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以后功能逐步有所展,最后被新生事物取代。

辽宁地区出现文字记载的驿站是在唐朝。宋代人著的《五经总要》中曾提到过唐代的营州道上所设的驿站:“因受(今朝阳市)东百八十里,九递至燕郡城(今义县),自燕郡城东行,经汝罗守捉(今北镇),渡辽河十七驿至安东都护府(今辽阳市)约五百里”。

这里所说的九递十七驿虽无具体站名,但可以知道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到了辽代,中京大定府至东京辽阳府之间设置了驿站,有十四处驿馆。到金代时,则在上京会宁府至燕京之间,沿辽西傍海道设置了驿站。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的递铺。

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交通线附近,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四角插着黑旗。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每部有四人,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朝廷统属兵部领导。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

到了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

古代每隔多远设置一个驿站

驿站是中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为过往官员提供交通、食宿服务和传递诏令、文书等的设施。一个驿站,通常有管理人员和驿卒,供不同等级官员食宿的馆舍,以及车、马等运输工具驿与驿之间还有亭、邮的设置。

汉代为在交通要道上隔几十里设一驿(一般为30里)

唐代还有水驿

宋代20里有歇马亭、递铺,60里有馆

明代每10里有急递铺。

驿传直到邮局出现后才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