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时期,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其中,司徒就负有处理朝政的职责,也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丞相。

丞相这个官职,起源于春秋战国。秦国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相邦,此时秦国尚未设置丞相。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一直同时存在。秦朝建立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从汉高帝、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