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所属的社会阶层是官僚资产阶级。
以张之洞、李鸿章,郑观应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展了效仿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近代实业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在目的上是为了维护命在旦夕的清朝统治,“富国强兵、抵御外辱”,并且最后收效甚微而不了了之。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做法都具有很大的开创意义,尤其是作为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洋务教育”方面,在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从整体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具有转折意义,是中国教育近代化链条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洋务派代表的社会阶层
洋务派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大变局,地主阶级中一批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挽救危局,这些地主阶级中有识之士被称为洋务派。
他们的主张用四字概括为"中体西用",即在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只学习先进技术,不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是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洋务派代表的社会阶层
洋务派代表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不甘灭亡的那部分人,他们不自觉地朝资本主义方向迈进了第一步。
但是,沉重的封建包袱阻滞着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始终没有完全变成“资产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奉行的理论原则。“中学为体”,即传统的封建纲常名教是根本,是不可动摇的“西学为用”,即外来的科学技术等,只是辅助性的,当因时制宜。由于阶级的局限,他们的政治思想并没有突破封建主义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