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这样就把对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形成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主体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分别是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体和两翼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计划、成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体是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体是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1953年到1957年,中国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