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地虫学名蠼螋( earwig Furficulidae)。是革翅目,蠼螋科的统称。体长4mm~35mm,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前翅特化为极小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圆形,常露于前翅外尾须铗状无产卵器腹部第3节、第4节腺褶能分泌特殊臭气驱敌体尾末端有一对钳状尾铗用于防御。寒带一年一代,以成虫越冬,卵成串产于土表洞穴中,两性同居,有保护子代、喜夜行习性,杂食性果树害虫的捕食者,少数种为害花卉、储粮、储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我国已记载211种。

耙地虫特点:

蠼螋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它们通常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它们喜欢在夜间活动,并有趋光飞行的习惯[7]。

蠼螋多为杂食性或肉食性。它们可以捕食40多种小昆虫,如棉铃虫、红铃虫、斜纹夜蛾、棉蚜等。一只蠼螋成虫一天可捕食200多只棉蚜[7]。

蠼螋既吃植物,也吃动物遗体的残余物有的蠼螋吃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蚜虫,有的专吃某一种,还有的吃农作物害虫,如苹果蠹蛾的毛虫。但许多种蠼螋本身也是农作物和园林的害虫,如欧洲蠼螋和澳大利亚蠼螋[8]。

蠼螋的腹部有一个腺囊,可以产生一种很臭的气体。它们倒地装死后,敌人一定会靠近。这时,它们便喷出臭气,让敌人不愿靠近,于是,蠼螋便争取了逃跑的时间[9]。

繁殖特点

许多种类的雄性蠼螋在求偶时会使用尾,而且雌性在选择交尾对象时,会选择尾铗最大的那个。它们交尾的时候,是尾巴对尾巴地进行的。一旦交尾完毕,雄性便会离去,不会有任何照顾后代的行为[10]。

然而,大多数种类雌性蠼螋的母性非常强。它们在一个“巢穴”中一次产下30~50粒卵。这个巢穴通常被做在石头或木头下或在某个地下通道的尽头处。母亲会守在巢穴中保护卵的安全。为了使卵保持清洁,避免感染真菌,它们还会有规律地隔一段时间就把卵上下舔一遍。一旦卵孵化,母亲会继续坚持照顾若虫。有些种类的雌性还会为幼虫觅来合适的食物,甚至把自己吃下去的食物反刍出来喂哺若虫。但一旦若虫经过数个龄期后(成长阶段),母亲的母性本能就突然消失了,会吃掉那些还没来得及离开巢穴的不幸的若虫。若虫在发育成熟前要经过5个龄期,这个过程可能得花上1年的时间。在热带地区,这个时间可能会缩短至6周[10]。

有些蠼螋,诸如蠼螋科的一种,能分泌出防御性的化学物。一旦受到攻击,它在使用自己的尾铗的时候会同时从腹部第四节的一对腺体喷出有毒。

危害

蠼螋的少数种类危害花卉、贮粮、贮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种类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