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皦不昧
意思指不明不暗,形容恍惚不可捉摸。出自《老子》。
成语出处
春秋·楚·李耳《老子》:“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1]
不 (bù,)不 b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皦 (jiǎo,)皦 jiǎo 古同“皎”,洁白,明亮。 玉石洁白的样子。 分明清晰:“瓜分之形,皦如泰山。” 
昧 (mèi,)昧 mèi 暗,不明:幽昧。昧旦(清晨还未明亮时)。 昏,糊涂,不明白:愚昧。蒙昧。素昧平生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来,复归于无物。 ★南朝·齐·王山《头陀寺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