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追溯
“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使用,故属于清明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每年清明节,清明时节,人们在外出祭祀、踏青时便会采摘些鲜嫩的艾叶、鼠曲草、竺叶、鸡矢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各类清明粄。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一书中记载了寒食节食品“青隋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艾米果的历史和起源
艾米果是江西赣南的一种特色小吃,像赣州的赣县、兴国、崇义、上犹、安远等地方都会弄。做法不一,但大致相同,尤其取材都是来自于艾叶草。艾叶草是一种生长于田间的一种草本植物,清明时节,是这种草长得最好的时节,也是吃艾米果的旺季。在我们那边,从元宵至清明家家户户都会弄这种艾米果吃,一般都是小孩子当天在田间摘到新鲜的艾叶草,当天晚上就做,艾叶草不宜放置,只有新鲜的艾叶草做的艾米果才是原滋原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