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是明代因科举制度而诞生的一个特权阶层的代称。张居正改革期间曾整理学政,大大减少了学霸的数量,但有关律令后被明神宗废除。
     明朝的学制,两京(南京和北京)国子监是直辖中央的国立大学,与地方无干。各府、州、县有府学、州学、县学,都有一定的学额,归各省学官管辖。乡村之中又有社学,民间子弟自由入学,不受学额的限制,但是没有强迫入学的规定。当时的问题,集中在地方学制的府、州、县学。
      明太祖洪武年间规定,府学 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称为廪膳生员。洪武十五年定令,廪膳生每人每月领米一石,鱼肉盐醯,由官供给。明宣宗宣德三年规定,府、州、县学各设增广生员,学额与廪膳生员相同。他们没有领米的权利,但是和廪膳生员一样,一家之内,除本身外,优免二丁差役。换一句话说,就是家中只要一人入学,可以三人免除徭役。以后增广生员以外,又增附学生员,现代术语称为特别生,虽也不能领米,但仍有免除徭役的权利。
      通常人们用秀才称呼这些人,这些秀才,有米可领,遇役可免。文理通顺,学问优长的,当然还可以考取举人、进士,为国家做事但大多数永远只是秀才,做一世的府、州、县学生员,领米免役,成为地方的特权阶层。这一群特权阶级的人物多了,发生连带关系,在地方上隐隐成为一众实力,可以欺辱一般民众,同样也可以压迫地方官吏。他们尽管满口孔孟仁义,但是事实只是地方的祸害,这就是学霸。
古代学霸的称呼
中国古代是科举考试,顶尖级人才都是进士。
所以那时候的学霸都称呼为:进士啊、庶吉士啊(优秀进士)
当然对于读书很多很深很痴迷的人也调侃说是:书虫、书淫等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