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饮食理论中,素有“五果为助”的说法,人们把果类看作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辅助食品,广泛用于宴饮、正餐和闲暇品嚼之间。
唐代的果品供应格外丰足,是因为唐代的果树园艺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从城市郊区到农村,到处都布满了人工栽培的果树。
正如孟浩然《田家作》诗云:“敝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劳三径,植果盈千树。”大面积的果树种植,反映了唐代果业繁荣的可喜景象。
许多官宦人家的山庄别墅也开始遍栽果木哪怕是寺刹庙宇,亦往往带有果园。总而言之,大抵可以利用的地面,唐人总会栽植果树。
在唐代,果品是招待客人必备之物,尤其是贵客临门,若不设糕饼果茶,则为不敬到佛寺参谒,寺僧也会准备果盘,供香客食用即便是君王召见近臣,有时也要摆上果盘,以示恩宠。
唐人会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尽可能地多培育一些水果品种,从而使自家果园更加充实。如杜甫《竖子至》诗云:“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一句就提及楂、梨、梅、杏等四种水果。水果种植的品种增多,使得唐代水果消费有了充足的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