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计划(Schlachtschiff "H" Project )战列舰(“兴登堡”级战列舰),是德国海军“Z”计划的一部分。属于大型战列舰计划。计划建造六艘,代号为H、J、K、L、M、N。其中,H舰、M舰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建造。J舰、N舰由不莱梅的威塞尔公司建造。K舰由基尔的德意志工厂建造。L舰由威廉港船厂建造。其中业已命名的,有兴登堡号(Hidenburg.H39)、鲁登道夫号(Ludendorf.H40)、毛奇号(Moltke.H41)、腓特烈大帝号(Friedrich der Groß.H42)四艘。 兴登堡级的头两艘H39和H40,分别于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开工,H39型也是该级舰的最初方案。 1940年该方案得到了改进,有两种基本型号:H40A和H40B,两者在推进装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别。H40B应用了当时很少见的柴油/蒸汽轮机混合推进系统和更强大的火炮布置,显然在技术上比H40A更先进。随着战争的进行该方案得到了继续的改进,即后来的H41,H42,H43和H44方案。 H型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计划建造的最高级别的战列舰。该舰在技术性能和外形尺寸符合德国海军的实际使用情况,比如基尔运河的通航限制和当时德国国力的承受能力。403毫米火炮和柴油推进系统的应用又体现了该方案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一贯坚持"全面防护"装甲防护理论的德国军舰在排水量不大的前提下能达到上述装甲厚度水平,也实属不易。水平防护和水下防护较俾斯麦级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海军在仓促的准备中投入二战,H计划被迫终止。 背景资料: 1939年1月德国最高统帅部正式通过了代号为“Z”(Z计划)的大规模造舰计划,“Z”计划(Z-Plan)正式启动。计划将使德国通过实施近10年大规模造舰计划,最终拥有向最强大的海权国家挑战的实力。 Z计划的核心是两级大型战列舰,其中之一为俾斯麦级战列舰(Bismarck Class)另一级即:H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H"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