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市虎

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释义】三个人传言市上有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亦作三人成虎。同另一句成语“曾参杀人”的意思差不多(参看“曾参杀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韩非子·内储说》上篇也有记述,故事内容相同,不过它说的是庞恭,不是庞葱。

【示 例】

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

【原文】

庞葱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庞葱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1)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至,果不得见。(17)

【注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 果:果真

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无中生有

【反义词】眼见为实

【灯谜】 大夫制迷

【典故】

魏国的太子将被送往赵国都城邯郸去作人质。魏王(即魏惠王,或称梁惠王)派庞葱陪送前去。

临别时,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跑来报告:‘不好了,市上出现一只老虎,正在四处咬人!’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不一会,又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也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那我要有点怀疑了。”庞葱说:“如果再过一会,又有第三个人跑来,还是这样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这时,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说:“那我当然会相信了。”

庞葱接着道:“市上明明没有老虎,谁也都知道市上不可能出现老虎,然而‘三人言之则成虎’。现在我到赵国去,邯郸(赵国国都)离大梁(魏国国都)要比这儿离市远得多。我去后,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那时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很勉强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陪太子去吧!”庞葱去赵国后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葱从邯郸回来后,便果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

【实例】古乐府《折杨柳行》有道:“三人成市虎,慈母投机杼。”

《淮南子·说山训》也有“三人成市虎”之语。

汉末,曹操听信谗言,将孔融处死,孔融《临终诗》道:“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浸渍,受水深透,比喻谗言挑拨胶漆,比喻亲密无间的交情。)

【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