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刚提出入川计划时,如能尽快进入四川,他是大有可为的。

可是,1863年,即便他渡过大渡河,也没有生存条件了。

石达开选择去四川发展,是明智的。

石达开明确提出以入川为目的,是在1859年初的南安会议。

当时,石达开和他的将领们选择以四川为根据地,是明智的。

1、清军在四川的统治力量一直十分薄弱

即使在康乾盛世时,也不例外。

大清对四川的总督更换得很勤。尤其在咸丰年间,几乎每年都要换一个总督。有时更换得太快了,新任总督还没到任就被换了!

2、当时的四川,是完富之地。盐、铁、粮都十分充足,有充足的资源支撑太平军发展

3、该地民众的反清倾向十分严重。

从川东十三家到吴三桂,从彝民起义到保路运动,有清一代,大规模的反清运动,四川从来不缺席。

因此,此时石达开选择四川为发展方向,是明智的。如果他们能尽快入川,是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的。

低效的大清政府,留下了一段时间窗口,但石达开未把握住。

宝庆会战,石达开失利,退入广西,耽搁了时间。

而大清也掌握到了石达开入川的企图,紧急加强四川防务。

可是,由于大清政府的低效,四川督帅长期互相攻讦、推诿,防务一直没有起色!

1859年冬,云南得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以几千人入川,很快发展到二、三十万大军,离成都仅七十里地,声势浩大!

可以说,石达开如果抓紧时间入川,其发展条件将非常有利!

可惜,石达开没有抓紧时间入川,而是在广西无所作为,甚至他本人也产生了归隐之意,深失众望!

石达开部人心涣散,20万大军东归!

从1860年秋到1861年秋,石达开部仅有万余人,无力把握这个机遇!

等到石达开1862年再次企图入川时,形势已经逆转。

清朝调骆秉章为四川总督,从各处调军入川。其中,不乏原本要用于安庆战场的湘军部队。

此后,骆秉章消灭了李蓝起义的主力,并调集军队入川,严防石达开入川。

兵力虽大,指挥虽强,但战力已弱小

有一种观点认为:石达开如果能渡过大渡河,将一马平川、直取成都,打开四川局面。

从地图上看,确实如此,过了大渡河后,石达开确实能直接威胁成都。

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外来者一旦突破险阻,进入四川盆地,成都一般是守不住的。

从兵力上看,更是如此。1861年秋,石达开吸纳了大成国等其他反清力量后,兵力重新达到10万余人!而尽管大清加强了在四川的防务,但多是1万、几千的四处调兵,总兵力并不强。

10余万人,加上石达开的将略,似乎图川依然可能!

我认为:即使石达开成功渡过大渡河,也不可能获得立足之机。

事实上,在石达开四次入川作战中,其用兵依然老道、灵活,在涪州、叙府、横江,石达开数次以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出了良好的入川时机。

不独如此,即使在云南、贵州地区运动时,遵义、毕节,石达开军也攻坚不克。

太平军既然攻坚、打援能力都如此薄弱,对方又不是刘禅之流,石达开即便进入四川盆地,又如何能攻取成都呢

因此,我认为:

石达开即便过了大渡河,即便能进入盆地、联络义军余部、躲过围剿,最多也只能退回山区。

石达开败局已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石达开如果不入川,在云南、贵州发展,将是更好的选择。

对此,我也不认同。

诚然,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反清情绪高涨。

可是,石达开军此时的军纪很成问题!

对于石达开在云贵地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石达开在当地团结少数民族,得到了拥戴

另一种观点截然相反:石达开多有扰民,遭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反抗。

两种观点,都有证据确凿的史料。

我认为:两种观点,都非杜撰。石达开一直有抚民之能,这点毋庸置疑,他性格豪爽、擅长结交,得到拥护不算怪事。

但同时,石达开的军队皆是新军,军纪不严,出现扰民,也是难以避免!

因此

石达开即便有心在云贵发展,由于其部队的松散与自身治军不严,他很难有效执行良好的民族政策,在云贵打开局面。

总的来说

就石达开个人而言,我认为他在广西期间的消沉,使他失去众将拥护,大军悉数散去。这使他已经失去了入川发展的绝佳时机。

同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由于整个太平天国运动进入败亡期,尽管石达开以其威望和个人魅力重新组建了一支大军,但他哪还有时间整顿、发展出一支优秀、有纪律的军队!

因此,即便他能以杰出的军事才能渡过大渡河,他也已避免不了覆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