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和历史的角度而言,黄鹤楼与时代生生相息,是武汉一部发展编年史。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近1800年,原为三国东吴孙权用于军事嘹望的“军事楼”,魏蜀吴一统后逐渐变为“观赏楼”,历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时代,黄鹤楼屡建屡毁达20余次,仅明清两朝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10次。最近一次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建好,但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又被毁,此后百年未曾重修。

1985年6月11日,以清同治楼为蓝本的全新黄鹤楼主楼落成开放,旧址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被占用,新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上。

“国运昌则楼运盛”!1800年,黄鹤楼在朝代更迭,分分合合、兴旺与衰落中,从重建走向毁灭,又从毁灭走向新生。它与时代共依存,与武汉生生相息,是时代的印记,是武汉,甚至湖北的一部发展编年史,忠诚地记录了武汉社会发展的每一点滴,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珍惜!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而言,黄鹤楼誉满天下名楼,是中国一座文学宝库。黄鹤楼的价值和影响力严格意义上讲不在于建筑,也不在于其历史,最重要的还是其丰厚而悠久的文学内涵和底蕴!

黄鹤楼因文而兴,因文而盛!唐代诗人崔颢一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触景生情、吊古怀乡,留下千古佳作,让黄鹤楼饮誉千年、名扬四海,影响力彼时达到了历史至高点。也让黄鹤楼如同武林界的“华山”,吸引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试与崔颢比一高低!

历代文人才子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一幅楹联“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很好地写出了黄鹤楼腾空而起、从天而降的气势!据不完全统计,仅收录在册同黄鹤楼相关的诗文多达400多首,遥遥领先于其他古楼阁,如诗仙李白、诗王白居易、大文豪苏轼、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抗金英雄岳飞、清洋务代表张之洞等等。

1927年2月,毛泽东同志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在黄鹤楼同样写下了宏文伟作《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今天,黄鹤楼时过境迁,周边景观今非昔比,现代文人恐难有心境与灵感再留下新的壮丽诗篇,但众多流传千年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