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
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
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
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
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
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
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
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
表现热烈的情感。
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
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
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
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
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
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
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