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摹本体系”和“官修体系”的比照中,我们发现:官修史书的“快”字占
据着兰亭的绝对优势,从唐贞观到清乾隆的一千多年间,“经、史、子、集”中凡
是出现兰亭,必是“快然自足”。对四库全书进行了全文检索,在整个四库中
《兰亭集序》原文或引用原文的情况出现了25次均为“快然自足”,四库中没有一
处用到过“怏然自足”。但在“经、史、子、集”之外的各时期摹本中情况却基本
相左,在兰亭书法摹本体系中,书法家们一直坚持着“怏”字。那么王羲之自己在
书写“快”和“怏”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区别呢在所有传世的王羲之作品中
他的用字情况是:“怏”字仅在传世的兰亭摹本中出现,而“快”字在另外两个
王羲之作品中出现过。
除了字形的相近之外,问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怏”和“快”的读音上面
与后世的说唱文学不同,《兰亭集序》不是依靠口头流传的,它的流传一定是以文本
为载体的,这也降低了音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