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某一特定音程上两音中的低音,升高一个八度后,两音形成一个新的音程关系,这就是音程转位。
比如c1到g1之间为纯五度音程,现将其中的c1升高为c2,则g1到c2就变为纯四度音程。理解音程转位,首先对于深入了解音关系实质是有帮助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五度关系上的两音,有时呈现的却是纯四音程。原因就是纯四度系由纯五度转位而来,故两音的实质关系,还是纯五度的音关系。
比如音阶主音上方纯四度音,为什么叫做下属音因为与主音有纯五度音程关系的,就是主音的属音。而这个主音上方纯四度音,其实是由主音下方纯五度转位而来的,所以叫做“下属音”。
再比如为什么音阶的六度音比同一八度音组内的三度音要高,却要称“下中音”,可三度音却称“中音”。
原因也是由于六度音位于下属音与主音中间,所以叫“下中音”,三度音却是位于主音和属音中间,所以叫“中音”。
再一个,音程转位后,音程的大小增减就会反转——小音程转位后就变为大音程,增音程转位后变为减音程。
这对于你判断度数稍大的音程性质,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方法,比如象二度、三度这样的音程,大小很容易判断,但象七度这样的音程,要靠去数其中的音数,就比较麻烦了。
如果使用音程转位的原理,就能很快地做出判断,比如转位后是小二度的,则必是大七度音程。。。
比如在音乐色彩上,为什么相对而言大音程会给人以扩张感,而小音程则给人以紧张感
这其实就像人站在中间,一边有人推,而另一边有人拉是一个道理。
比如大音阶七度音之所以被称为导音,是因其具有向其上方主音极度靠拢的态势。
这个音距离下方主音为大七度音程,而距离上方主音则是小二度音程。
其实这个小二度音程就是大七度音程转位而来。
大七度的大音程具有推拒之力,而小二度的小音程则有收缩之意,但主音因其本身稳定性的缘故,属于“静音”,那么动的音就只能是这个七度音了。
就像八度音程上两个主音,一边在推,一边在拉而已。
所以,音程转位,虽然两音关系的性质不变,但色彩情绪却会产生变化。
故曲调中所谓“静音”、动音之类的倾向,也可由音程及其音程转位来深入理解。
在和弦、和声方面——说道和弦的转位,其实就是音程转位——和弦中的低音做八度移动,升高到和弦的高音。
作为音程转位,转位后的音程,性质不变,但色彩有变化。
和弦转位也是如此。
尤其是复调音乐中,转位的和声、和弦比比皆是。
很多初学者对于此类转位的和弦、和声之后该当如何进行,往往如坠雾里。
就是因为对音程转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