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庄子的妻子因病而亡,好朋友惠子听闻,前来吊唁,却看到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庄子道:“你妻子与你结发同窗共枕数载,为你生养孩子,孝顺敬老,贤惠持家,如今不幸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还在这里敲着盆子唱歌,有你这样做人的吗”庄子说:“你错了,她刚死时,我怎会悲伤呢然而,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睡天地之间,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就像一年四季的交替,人又有什么好痛苦的呢人源于自然,再回归自然,不过是正常的生死轮转,他依然在天地之间,只要怀着这样的想法,人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庄子的很多言论表明庄子对生死有其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饿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也就伴随着死,一个生命的消失,就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宇宙间只不过是一口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但聚与散,只是现象,气的本体则没有所谓的聚散,无聚散之气,是生命的本原,从现象看来,有生灭之相,但灭而不灭,所以说“死也生之始”。

生和死在庄子看来,只是生命中的个别现象。人之所以悦生恶死,或是贪生怕死,只因没有领悟到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庄子以整体宇宙的流行来宏观生死的现象,以“万物毕同毕异”的知性以统合整体关的慧心。人与宇宙是为“一”,不可分因而,人生的诸般现象,放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中,也都是和谐的,在现象与现象之间没有差别。所以,生死现象,在道的形而上观点下,是没有任何区分的。同时,死生同状,以死生为一的思想基础也在以道观之的原则下形成。

其实,道内存于万物,也正是道本体的外现。因此,道本体的超越性,落入形象之中,也就是道生万物时,同时道又内存于万物当中。借此而知,万物的存在由道的创生而开始、由道的内存延续,由道的内存而运作简言之,万物由道而来,终需回归到道但万物的运作亦是道在引导。

总而言之,生死都是天命,问题在于我们对生死的态度如何。一般人都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久忧不死,何苦也!”为免除人生忧患,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能够顺天安命,自无忧患之足虑。然后肯定生之价值,过着健全的一生,乃能享受圆满的死亡,由此而肯定死的价值。

庄子主张修养的最高目标为远到至人、神人的胸襟,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因而能够泯合天人,冥绝生死,而至于“心斋”、“坐忘”的胜境,此时一切外在生死成毁的变化,都不能扰乱他内心的宁静。故能齐万物、外生死。此为内圣之道修养的极致,虽非常人所能,但宜心向往之。

庄子视生若死,视死如生,或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形如枯槁,心如死灰”。就这这样的生死观造就了庄子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详的一生。传承了老子的哲学观点,万物生于无,生命也是来自无,复归于无,这就是他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