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家长和一部分医务人员谈到的“缺钙”实质是指维生素D的缺乏。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共同作用维持体内钙的动态平衡,同时维生素D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改变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所以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生命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人体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维生素D的:一种是通过膳食摄入,获取维生素D2或者摄入的维生素D3在小肠与脂肪一起被机体吸收。另一种是经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通过体内自己合成,将皮肤内的一种胆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3被身体利用,这种维生素D3又称为阳光维生素。

目前维生素D有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两种形式存在。对于人体来说这两种维生素D都是可以利用的。维生素D对于人体之所以能够起到重要生物效应,就是依靠它们在体内的代谢产物1,25(OH)2-D3的作用。维生素D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和骨骼肌中,肝脏、大脑、肺、脾、骨骼和皮肤只占体内储存的极少量。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并不高,大约每升母乳中平均含有维生素D26国际单位。

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又没有适度的阳光照射,很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的一些疾病。因此必须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我国2010年制定并执行的《婴儿配方食品》强制技术规定100kcal应含有维生素D为42~100.4(目前国内、包括进口的婴儿配方奶多为每100毫升奶液中含有的热量为67kcal,医疗用奶例外。)。

维生素D缺乏会造成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1,25(OH)2-D3缺乏,因而出现钙的动态平衡失调,而导致一些疾病,对于婴幼儿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发生低钙血症和骨钙化不良、骨骼变形而发生的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的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主要表现:早期易惊、烦躁、多汗。出现骨质软化,如颅骨软化、呈乒乓球头颅或方颅、前囟闭合晚、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腕部手镯、踝部足镯、驼背、脊柱侧弯、O型腿、X型腿、甚至发生骨折。这样的孩子肌张力降低,肌腱松弛、易患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佝偻病多见于生后数月至3岁的婴幼儿,3~18个月为高发期,尤其是冬天和春天生的孩子或早产儿易患病。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缺乏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者,其新生儿有可能发生。

根据卫生部推荐、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以及2013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0~6个月:纯母乳或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每天钙的生理需要量为200毫克,而母乳和配方奶中含有的钙可以满足6个月内婴儿发育的需要,因此婴儿6个月内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7~12个月:母乳喂养婴儿,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辅食的添加,每天钙的生理需要量为260毫克。因为辅食中含有的钙增加,能够满足婴儿发育的需要,因此也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同样人工喂养儿只要保证每天的奶量(700~500毫升),正常进行辅食,也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1~3岁:不管是继续吃母乳还是人工喂养。每天钙的生理需要量大于500毫克,只要满足孩子每天需要的奶量(保证每天400~500毫升奶量),注意饮食多样化,也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以上内容为看张思莱医师科普文中得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