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制法

陶器成型后,通常用细绳把底部与陶轮勒开。这种制陶方法称为轮制。使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陶器,器型相当规整,内外壁都有清楚的纹路。仰韶文化晚期,陶器的制作即用慢轮修整的方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是把成型的陶坯放在陶轮上,在转动中修整口沿等部分。因此在口沿内外留下一道道平行的擦痕。以后又进一步把陶泥放在快速转动的陶轮上来制造圆形陶器。

二、选择原料

最早的的陶器所用陶土是不加淘洗的,所以杂质较多。后来人们学会了选择陶土,并且知道淘洗掉土中的杂质,于是出现了泥质陶,细泥陶,和只用白色陶土烧成的白陶。为了是炊器在受热时不容易裂开,还特意掺加了一定量的砂砾,这种陶器叫做夹砂陶。

三、烧成方式

据悉,陶器的烧成,最早是露天进行的,最初可能是晒干的陶坯投放在篝火中去烧。因此很少有完整的陶器,遗存更是罕见。以后慢慢懂得了把它放在柴草上,四周围上柴火再去点火,经2~8小时烧成。这种方法至今还在使用。以后才发明陶窑,经过陶窑烧过的陶器,颜色比较均匀,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高温中密封窑顶,并且从窑顶上渗水入窑,由于窑内气氛被还原的作用,陶器颜色由红色变为灰色。

从无窑到有窑烧成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最初的窑是就地挖穴做窑,有竖穴窑与横穴窑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