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由来
“苔”,初见于传抄古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苔”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苔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拼音
tái
名词
植物名。本作菭
lichenmosses
苔衣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李白《长干行》
长有苔藓类植物的东西或地方
mossy place
苔砌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徒哀切【韵会】【正韵】堂来切,音台。蘚也。【淮南子注】靑苔,水垢也。
【陆龟蒙·苔赋】高有瓦苔,有泽葵,散岩窦者曰石发,补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厘。【述异记】苔,又名重钱,呼为宣蘚,南人呼为姤草。【集韵】亦作菭。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苔”字头,请参考“菭”字:)
水衣。从艸治声。徒哀切。
说文解字注
(菭)水靑衣也。依尔雅音义补靑字。醢人箈菹。郑司农曰。箈。水中鱼衣。玄谓箈、箭萌。玉裁按。先、后郑异字。先郑作菭、从艸。许说正同。
后郑作䈚、从竹。郭注尔雅引䈚菹鴈醢。从后郑也。后郑注当有菭当为䈚四字、而佚。今本周礼作箈。混误不成字。所当正者也。吴都赋注曰。海苔生海水中。正靑。
状如乱发。干之赤。盐藏有汁。名曰濡苔。从艸。治声。徒哀切。沈重云。北人丈之反。一部。今作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