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为父隐,儿子帮父亲隐瞒恶迹。这是儒家纲常礼教所提倡的,原出自《孝经.谏诤章》。孔子,从儒家立场出发,认为作儿子检举父亲,并不是正直的表现,而是被逼无奈或者因利背亲,是违背人性的,不仅不是正直行为,不值得提倡。相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符合人性的表现。我们今天应该正确认识对待,所谓“小恶”当适当隐讳,若成大恶,不可原谅的打错,就不能一味地“隐”了。
原创 | 2022-10-08 17:48:21 |浏览:1.6万
子为父隐,儿子帮父亲隐瞒恶迹。这是儒家纲常礼教所提倡的,原出自《孝经.谏诤章》。孔子,从儒家立场出发,认为作儿子检举父亲,并不是正直的表现,而是被逼无奈或者因利背亲,是违背人性的,不仅不是正直行为,不值得提倡。相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符合人性的表现。我们今天应该正确认识对待,所谓“小恶”当适当隐讳,若成大恶,不可原谅的打错,就不能一味地“隐”了。
Copyright 2005-2020 www.kxting.com 【开心女性】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23022655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47085,10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