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龙生活在白垩纪。

三角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垂克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

第一个被命名为三角龙的标本,是在1887年发现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由一个头颅骨顶部,与附着在上面的一对额角所构成。

恐龙灭绝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是中生代晚期与新生代早期的交汇点。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没有一个定论,目前科学界存在有很多种猜测,争议很大。

恐龙灭绝原因目前提出的观点有:

小行星撞击说。该学说认为,在66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以高速撞击地球表面,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并引发海啸,火山喷发和强烈地震。这次灾难抹杀了绝大部分的恐龙,地球上90%以上的生命全部被消灭。而剩余的生命,在经过漫长的进化后,成为了哺乳动物,也就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

火山喷发说。该学说认为,在白垩纪晚期地球火山活动频繁,恐龙是因为火山喷发严重而导致灭绝的。

地震说。该学说认为,在白垩纪晚期地球进行着最后一次的造山运动,并引发巨大地震,恐龙因此灭绝。

植物中毒说。该学说认为,被子植物出现于白垩纪中期(距今约1.3亿年),出现时间与恐龙灭绝时间接近。而地球早期的被子植物中可能含有毒性,食草恐龙因为食用了有毒的植物而死亡,而食肉恐龙因为食用了毒死的恐龙也中毒死亡,最终导致恐龙灭绝。

气候变迁说。该学说认为,在白垩纪晚期地球曾出现冰川时代,全球气温大范围降低。而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抵御寒冷的皮毛,结果被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