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个前提,一定要选择正书,什么叫正书除了行、草以外都叫正书,比如说隶书、篆书(小篆)、魏碑、唐楷都可以,如果说你自己也没法去选择,就是喜欢书法,这时候怎么办去找一个真正懂书法的老师,向你推荐一本帖,然后让这个老师给你示范一下基本笔画,最为重要的是要让他讲一下,这本帖的特征。比如说我经常讲,以勤礼碑为例,勤礼碑的特征是什么,它的结构特征是什么要抓住几点,然后你再去练习。
往往有一些人随便买一些教材,不管那些教材的对与错,盲目地去学,结果是几年时间轻飘飘地过去了,没有长进。反观我们一起学习的同学,有的是零基础,现在写的帖中规中矩,不断在进步·。
临帖的像与不像 。在我最早喜欢书法的时候,那时候也没有老师,都是自己认为买一些书、杂志、报刊,可以说凡是跟书法有关的,我几乎都买,也是盲目地写。看了一段时间的杂志报刊后,我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就两本字帖,我说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是勤礼碑,另一个是圣教序,于是我就对这两本帖,照猫画虎地自己去练习,练习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还得意洋洋地拿到老师那,让老师点评,结果被老师批评的一塌糊涂。
当我看到老师的示范,心里很不服气,因为他写的帖一点也不像。但是老师名气非常大、非常权威,并且很正式的给我示范,我又不敢反驳。当时很不理解,因为这件事困惑了好久,后来终于明白,老师是对的,我是错的。
我说这个事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在临帖的时候,初学,刚开始接触基本笔画,要尽量临的像,临的越像越好。学习了一段时候之后,就可以不用再去追求像。大家看我临的的米芾的研山铭,非常有名的一个帖,大字,他的字写的非常大,你看我写的那个速度,看一下原帖的爽快利索劲儿,大家想一下,如果你只追求像,就不太可能把它的特点表现出来。欧阳中石老师讲课有一次提到,临帖像和不像的关系,他说你今天写和昨天一样的字,两个字都不会像,何况你写古人的字,我们要懂得临帖的意义。
学习书法要把心态放平,很多的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学书法最大的忌讳是自我膨胀,什么是自我膨胀比如说你自己家的孩子,怎么看都好、怎么看都优秀,结果到学校被老师批评,把家长找去了,遇到懂事理的家长会欣然接受,可是不懂事理的也大有人在,我孩子如何优秀,你老师没讲明白,别的小朋友欺负他......都是别人的不对。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孩子在自己家里,怎么看都好,一旦走进学校,在所有的孩子中,你的孩子就未必是最优秀的,如果你的孩子有问题,那么老师肯定要找你,这是负责的老师。我们写书法也是这样,每个人写书法都很辛苦,点灯熬油的,写完怎么看怎么好,就像自己孩子一样,当你拿出去给别人看,稍微有点批评的声音,就觉得非常反感。坦率的说,我刚开始进入书法界的时候,内心也是这样的,但我还是会仔细的检查一下自己的问题,对照原帖,请教老师,如果真是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那就要改正,这样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