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蒋介石命胡宗南以数十万兵力侵入中共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解放军的一个山西纵队在准备反击接到了撤退命令,但一连战士决定誓死收复延安。

解放军在青化砭设下埋伏,歼敌4000人。抓紧时机于5月初发动蟠龙镇攻坚战。连长周大勇奉命领军诱敌北上,他们佯装连打败仗,将敌主引向蟠龙镇北200公里外的绥德。解放军乘机收复了蟠龙镇。

胡宗南为扭转败局,又部署兵力,命关中国军向北,陇东的马家匪徒向东,希望在安塞地区聚歼解放军,但被运动战术击败。之后解放军短期休整后北上,顺利地攻克三岔湾,直赴榆林城下。敌整编三十六师增援榆林,我军被迫撤退,周大勇掩护部队撤离,自己连却陷入了敌人重重包围。他沉着、勇敢地指挥连队冲破重围,浴血奋战,终于回到陕甘宁边区。

9月中,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从防御转入反攻了。胡宗南整编三十六师增援榆林后南下,企图决一死战,解放军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主力部队。之后,解放军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起苏北、西至汉水的广大原野上开始全面大反攻。五六万国军开始沿无定河向延安方向全线溃退,西北野战军主力南下追击。陈兴允旅长奉命埋伏在九里山,阻击逃往延安的敌军。经过七天七夜的阻击战,击溃了五六万敌人。

九里山一仗,国军溃败。因此,当解放军阻击部队撤退之后,国军顺咸榆公路向南逃去。周大勇已接受了新的任务:乘胜将敌人彻底歼灭于陕甘宁。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永坪镇岔口村埋伏,全歼了国军两个军部两个师部和五个旅。

“岔口会战”后,营长周大勇奉命率队主攻延安的大门——劳山,继续追歼残敌。

《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首先,它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作品真实的描写出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党中央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指挥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为誓死保卫党中央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着充分而精彩的描绘陕甘宁边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作品始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战争具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保卫延安》在艺术风格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结合在严酷的典型环境中刻画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气势恢宏,笔调豪放、粗犷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风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

《保卫延安》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达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