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性成长分成了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生活主题。
第一阶段,0到1岁——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阶段:2到3岁——自主与羞愧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以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以及限制。
第三阶段。4到5岁——主动性与内疚
第四阶段,6到11岁——勤勉与自卑
第五阶段:12到21岁——对身份以及角色的困惑
儿童个性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是
自发性顺利成长的儿童,到了三四岁时,其积极寻求朋友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这样的儿童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儿童出现这一现象有早有晚,但只要他非常需要朋友,就说明这是一个意欲发展顺利、情绪安定的儿童。父母可以对自己的育儿方法加以肯定并树立起信心。
如果儿童不怎么想找小朋友,即使有机会接触同龄的儿童,也不与其一道玩耍,这时父母就必须对自己以往的育儿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探讨了。
在探讨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有没有一直在压抑儿童的自发性的成长其二,是否亲子间的情感纽带不够牢固。
就压制儿童自发性成长的育儿方法而言,父母们最容易落入两个陷阱,一个是对儿童施加不适当的管束,把其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还有一个是运用过保护的培养方法。
在第一种情况中,父母为了把儿童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对儿童施加命令、压力,支配儿童的行动。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地就变得老实听话、很好对付了。
父母这时可能会觉得由于自己育儿有方,才使其成了个“好孩子”,甚至还为此暗自得意呢。殊不知,自己的育儿方法已经压制了儿童的自发性,使之失去热情和活力了。
这里所说的过保护是这样一种育儿方法,即应该由儿童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却动手代劳。也就是说,在儿童要求“自己来做”的时期里,父母出于“做不好”、“太费时间”等种种理由,而没有让儿童做。这样一来,儿童自发性的发育便受到了压抑。
其结果是,儿童对大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父母帮自己做。如果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儿童会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就该为自己服务。再严重一点的话,儿童会变得用命令的语调来指使妈妈。当要求不被满足时,甚至会对父母施加暴力,即所谓的“家庭暴力”。
受到过度保护的儿童,在家里显得挺神气活现的,乍一看似乎很有活力,可是一到外面就变蔫掉了。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窝里横”。
这种儿童在幼儿园里无法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总爱缠着老师不放。而老师又不可能只对付一个儿童,于是儿童便越发感到不安,渐渐地不想上幼儿园了。
如此下去,儿童的交友能力便成长不起来。这样的话,在从小学到青春期这一期间里便存在着出现种种问题的危险。
儿童个性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是
幼儿时期‘(1~3岁。)他还没有什么意思。就会做一些胡乱的事儿。比如拔掉一颗小苗。随地大小便等等。
小学时候他会懂事一点,知道哪些不该做,哪些该做。但是呢由于他还没有完全的懂事,知道该做的事情总是不想做,男的做。所以呀,家长们在多多指导一下孩子的方向。
读了初中的时候,他会有一些叛逆,因为呢那时青春期嘛。女孩儿的情绪会变得比较暴躁。男孩的情绪更像是叛逆。
你说什么事情他可能都会反对,但是呢乖巧一点的孩子呢情况就不会太明显。